9月上中旬以来,苏南、沿江等地普遍结合水稻穗期总体战对褐飞虱开展了针对性防治行动,通过防控,大部分地区田间虫量处于较低水平。但据部分区域站近期调查,仍有少量田块残留虫量偏高,且10月中旬气候条件适宜褐飞虱发生危害,预计下一阶段苏南、沿江局部迟熟品种种植地区仍会出现高虫量田块,再接再厉做好复查补治工作十分必要。
1 发生情况
据10月上旬部分重点区域站大田普查,苏南、沿江地区部分田块虫量相对较高;百穴虫量普遍200~500头,短翅成虫比例20%~30%,局部漏防或防治不到位田块达1,000~2,000头。地区间、田块间差异较大,前期使用噻虫嗪等褐飞虱已产生较高抗性水平药剂的田块虫量明显偏高。
2 防治意见
据省气候中心预测,10月中旬全省平均气温一致较常年同期偏高5~6℃,其中淮河以南地区偏高5~7℃,其它地区偏高4℃左右,利于褐飞虱发生为害。褐飞虱危害性极大,历史教训十分深刻。各地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确保将褐飞虱危害损失降到最低。
一要继续做好监测调查。今年气候特殊,暖秋特征明显,褐飞虱发生不均衡性强,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田块之间虫情差异大,苏南、沿江部分迟熟品种种植区监测力度不能放松,调查结束的时间要延后。
二要加大科学防治力度。苏南、沿江部分迟熟品种种植区要针对达标田块,及时指导科学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用三氟苯嘧啶及其复配剂,避免使用噻虫嗪、吡虫啉、噻嗪酮等抗性水平高的药剂,吡蚜酮、呋虫胺、烯啶虫胺等建议使用复配剂;针对已进入灌浆中期脱水田块应急防治时,可使用敌敌畏拌沙土在晴天下午撒施。对防治效果不理想的田块,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三要加强宣传指导力度。要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大力开展宣传发动,提高群众防治科学性。要组织技术人员继续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开展防治。做好水稻后期安全用药指导,确保稻米质量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