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又恰逢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10月15日,WAFI2025世界涉农高校校长论坛在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正式发布“绿色吨半粮”行动计划,为全球实现农业绿色高产高效提供中国实践方案,推动绿色农业理念向实际生产转化。
张福锁介绍,“绿色吨半粮”是指在一亩农田上,一周年种植小麦—玉米、水稻—小麦两茬作物或以春玉米一茬作物为主,通过“土—肥—水—种—管”全链条绿色高产高效技术与绿色智能肥料产品创新,稳定实现周年亩均产量1.5吨以上或该地区产量潜能90%以上,兼顾节本增收、节肥节水与减污降碳。“绿色吨半粮”工程,既能满足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又能实现农民增收。
据悉,中国农业大学于2023年4月设立“绿色吨半粮”专项,与农业农村部、河北省在河北省曲周县共同启动产能再提升大会战。项目以千亩核心示范方新范式、新装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五新”做法为重点,以“政府引导、科技推动、村镇组织、企业供资、专业服务”为机制,构建中低产田上“土—肥—水—种—管”一体化整装技术模式。
此次发布会上,张福锁介绍了曲周“绿色吨半粮”重大突破成果:2024年,河北曲周县王庄千亩方试验区,突破了“绿色吨半粮”目标,粮食周年亩产达到1.52吨,较全县平均亩产增产42%,化肥效率55 kg/kg,增长40%,减排46%,水分利用效率2.16千克/m3,节水30%,亩节本增收795元。
张福锁表示,曲周“绿色吨半粮”的突破,是粮食安全、资源高效和环境保护难以协同这一国际重大命题的新突破,是在生产实战场景中理论、技术和应用三位一体新科研范式的新突破,是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实现的新突破。同时,这也是政府—企业—农民—科技人员—科技小院五位一体新模式的突破,为我国中低产田产能提升和农业绿色转型树立了典范。
今年,中国农大团队进一步在河北、山东、河南、新疆等地,陆续实现了“绿色吨半粮”的突破,为全国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示范样板。
“放眼世界,这一‘中国方案’可以为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绿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张福锁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发布会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