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时讯

加速布局生物领域,打造市场增长新赛道

 

       9月21日,2025 CBP生物农业推进大会现场思想交锋、观点云集。13位行业代表围绕技术前沿、国际动态、产业潜力、市场监管及企业布局等核心议题深度论道,以多元视角碰撞关键共识,为生物农业未来发展清晰锚定方向。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研发是生物农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堪称未被充分挖掘的‘宝藏’,将为企业开辟全新机遇赛道。”——精准点明技术研发未来发力方向;

       “我国生物刺激剂仍存在监管盲区,未来需逐步构建行业标准体系。”——直面当前发展短板,明确规范发展的关键方向;

       “跨国企业正积极通过合作、并购加速布局生物领域,该赛道已成为全球农业竞争的重要阵地。”——揭示行业全球化竞争的必然走向;

       “我国微生物肥料预计年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Bio+’增值肥料即将迈入快速发展期。”——用数据与判断勾勒产业增长蓝图;

       “高壁垒生物产品已成为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破圈’增长的核心助力。”——以企业实践样板为行业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思路。

《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总编辑张健秋:

做生物农业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引领者

       当前,生物技术已成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引擎,亦是农资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农资导报》连续3年举办生物农业推进大会、开展生物农业大调研,核心目标便是引领行业紧抓产业破局风口,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转型。

       历经多年探索,生物农业已从昔日的“星星之火”发展为如今的“蓬勃之势”——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从产品研发到产业化应用,全链条各环节均实现了长足进步。生物农业的黄金时代已然来临。我们既是这一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更应争做时代的引领者。相信生物农业技术的发展与突破必将发挥更大作用,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更为坚实的力量。

先正达集团中国副总裁、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铁林:

以生物农业为笔,寻找“破卷”答案

       中化化肥已连续三届担任CBP生物农业推进大会联合发起方。2023年,中化化肥发布“生物+”战略,锚定绿色转型方向;2024年推出“生物+”技术品牌,夯实创新发展根基;2025年的今天,我们又发布全新公司品牌,推进公司品牌焕新。这一系列的行动,正是我们回应农业高质量发展诉求的主动实践和探索。亦反映出中化化肥愿与行业一道,面对“破卷”难题,以生物农业为笔,以纵横阡陌为纸,寻找“破卷”答案的坚定决心。

德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微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友明: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研发是重要方向

       微生物固氮可以减少作物对化学氮肥的依赖,然而除了根瘤菌等共生固氮菌可以在特定的植物根际定植外,大部分固氮菌生产的氮源仅用于自身生长,无法被有效利用。只有通过微生物改造技术对植物根际促生微生物进行改造,才能使其广谱原位固氮。所以,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研发至关重要。

       植物根际促生菌是一类能够高密度定植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兼有抑制植物病原菌、根际有害微生物,以及促进植物生长并增加作物产量的作用。其主要种类包括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农杆菌属和埃文氏菌属等。其中,荧光假单胞菌是一种已知植物根际有益微生物中种群数量最多的细菌,能够利用根系分泌物中的营养迅速在植物根围定植,且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和防治病害的作用,可以用于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是一种重要的有益微生物资源。

       我们的团队经过研究,针对环境和土地治理及增产难题,创造性构建了益生、生防、固氮多效菌剂,为绿色农业发展和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我们利用Red/ET技术实现国内首创——广谱性生物固氮土壤增效菌株,并应用于微生物农药和肥料,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田间试验确证了产品中的固氮菌可部分替代氮肥和农药,为我国绿色农业提供了创新方案。

国际锌协会植物营养和肥料科技部主任樊明宪:

跨国巨头积极进行生物赛道布局

       当前,Nutrien、美盛、雅苒、ICL等国际肥料巨头普遍将生物技术应用于产品创新及企业转型之中。在企业战略方面,他们不断通过合作、整合等方式加速融入生物赛道,并不断将产业布局向生物制剂发展潜力较大的南美等市场转移。

       Nutrien作为全球最大的肥料企业及聚磷酸铵生产商,近年来借助生物技术实现产品创新:通过添加腐植酸与有益微生物研发出新型聚磷酸铵溶液“Free Phos 24”,大幅提升磷及中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同时推出肥料生物催化剂“Titan XC”,可加速肥料颗粒分解、提高养分利用率、改善植物根系发育,助力作物产量潜力最大化。

       美盛是全球第二大磷肥企业与第四大钾肥企业。随着市场对高效环保产品需求上升,近年来美盛重点布局生物作物营养、生物作物刺激剂及生物修复等方向,积极向生物领域转型。去年,美盛推出两款生物新品:一是液体制剂“BioPath”,采用成熟PGPR菌株,可作为生物肥料补充剂;二是生物制剂“PowerCoat”,以液体形式包膜颗粒肥料,能大幅提升养分利用效率。

       雅苒作为欧洲最大肥料企业,高度重视生物技术,推出大量/微量元素肥料+生物促进剂系列产品,在改良土壤结构,提升根际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ICL同样发力生物技术应用,通过腐植酸、氨基酸包膜等技术,提升养分有效性、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促进植物根系生长。

       从跨国企业的布局经验来看,生物技术已成为肥料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选板块。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赵秉强:

“Bio+”增值肥料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当前,中国化肥产业的发展已开启绿色转型之路。增值肥料是重要的绿色高效的新型肥料品种之一。其是利用载体增效制肥技术,将微量高效有机生物活性增效载体与肥料科学配伍综合调控“肥料—作物—土壤”系统,进而改善肥效的一类高效产品。这类增值肥料的增效载体为天然/植物源材料制备,具有生物活性,且环保安全,具备调肥、调根、调土、调新陈代谢、信号靶向功能和物性优化六大功能。

       我国增值肥料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打通了增值肥料“理论—技术—产品—工艺—标准—推广”的产业链条,增值肥料年产量达到1,500万吨,居全球第一,并创立了锌腐酸、美麟美等20多个知名增值肥料品牌,每年推广3亿亩,增产100亿公斤,节肥200万吨,为农民增收200亿元。

       其中,以“Bio+”为技术特征的增值肥料,具有广阔市场前景。未来10年,“Bio+”增值肥料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年产量将达到3,500万吨,占到农田直接施用尿素、磷铵、复合肥的50%以上,应用10亿亩,作物增产200亿公斤,并推动我国大宗化肥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为化肥减施增效、农业绿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清:

四大技术方向,抓住生物刺激剂风口

       在农业生产中,欧洲国家高度重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养分管理方面,他们积极推广有机肥料与土壤改良剂以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同时高度重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养分循环回收;同时结合传感技术、农田养分平衡测算、积极推广硝化抑制剂与缓释肥料等手段推动精准养分管理。得益于这些举措,过去10年间,欧洲化肥的养分需求持续下降。但值得关注的是,功能性液体水溶性肥料是欧洲市场中保持强劲增长的品类之一,目前该市场规模已达51.9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4.5%。

       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引领下,生物技术为未来肥料创制提供了新的引擎。据测算,生物刺激剂有望在未来30年帮助作物抵御非生物胁迫,实现约33%的产量提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其中,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是生物刺激剂领域的重要宝藏,是企业可深入布局挖掘的板块。微生物产生的超两万种化合物,可通过调控植物生理行为、增强生物与非生物胁迫抗性,促进作物正常生长发育。

       然而,当前市场上多数生物刺激剂产品仍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在应用技术、作用机理、有效性评价标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瓶颈。未来生物刺激剂可重点向以下领域突破:一是针对不同作物、土壤条件及胁迫类型,开发专用型产品以提升应用精准度;二是依托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研发基于微生物组的生物刺激剂,通过调节根际微生物群落保障植物健康;三是开发融合营养、刺激、防护功能的多效合一产品,满足农户多元化需求;四是结合传感器、无人机及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生物刺激剂的精准施用与效果动态监测。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肥料质量监测处副处长孟远夺:

生物刺激剂行业三大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尚未在法律层面对生物刺激剂进行明确定义,导致其管理归属模糊,部分产品以肥料或农药形式登记,存在监管盲区。 

       与国际相比,欧盟已通过新版肥料法规(Regulation(EU)2019/1009)将生物刺激剂明确纳入肥料管理范畴,实现了从各国分散管理到统一规范的转变。美国虽未将其直接归类为肥料,但通过标签指南进行市场引导,强调“非农药功能”的宣传规范。而我国目前仅能依托现有肥料类别(如微生物肥料、含氨基酸水溶肥料等)进行间接管理,缺乏专门的门类和标准体系。

       当前,全球生物刺激剂市场规模正在迅速扩大,预计2034年将达到128.5亿美元左右,中国的市场潜力尤其巨大。据统计,2022年,我国生物刺激素市场规模约26.4亿元,2023年达到32.9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在12%~15%之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行业仍面临产品功能不明确、作用机理研究不足、检测方法缺失、市场监管乏力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行业健康发展。 

       对此,对行业提出3个阶段发展建议。短期要适应现有管理体系,规范行业发展;中期需推动行业壮大,逐步构建行业标准体系;长期则应明确生物刺激剂的法律身份,开辟管理门类,实现依法依规管理。同时,呼吁企业适应管理现状、开发功能明确的产品、研发功能物质快速检测技术方法、做好企业标准规避风险、不夸大宣传,共同推进行业自律和良性竞争。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质检中心原主任李俊:

微生物肥料产业前景广阔,聚焦六大创新方向

       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具有产品种类丰富、应用领域广泛、产业规模庞大三大优势。作为发展生物农业的首选,微生物肥料正迎来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新阶段。

       目前,微生物肥料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在于优异生产菌种不足、田间效果稳定性差以及发酵工艺与应用技术待提升。为解决这些问题,需重点攻关功能菌株筛选与定殖技术,同时开发菌与功能物质复合体系,以提升菌群定殖率和功能协同性。

       该产业将重点突破六大技术方向:一是研发多功能高效腐熟菌剂,实现高质量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的生产;二是研发土壤修复菌剂,实现土壤健康的维护与修复;三是研发溶磷(硅镁)等养分转化的微生物菌剂,实现节肥与增产增效;四是研发促生提质的特色微生物菌剂,实现农产品品质提升与营养健康;五是研发增强作物抗逆功能微生物肥料产品,实现逆境下的稳产保供;六是探索复合新产品,如活性小肽、根瘤菌+LCO(脂壳寡糖)、聚谷氨酸的农业应用、5-ALA(5-氨基乙酰丙酸)的农业应用、多功能新型类脂(促生类EV-S1和生防类EV-F4)等。

       “十五·五”及之后更长时期,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我国微生物肥料预计年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未来,微生物肥料有望占肥料总量的25%,应用面积超6亿亩,化肥利用率提高5~8个百分点,产能达5,000万吨;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将实现规模化、功能化、体系化发展,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核心支撑。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崔凯:

品牌焕新——健康作物 丰沃大地

       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多方面挑战:极端气候频发、耕地退化加剧、农业生产风险不断攀升、农民收入不稳定,产业链上下游普遍陷入“内卷”与低效竞争。这些现象折射出农业系统在土壤、作物、人文和产业链等多个维度存在“不健康”状态。仅靠单一环节的努力已无法破解农业发展之困局,必须从系统性、生态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农业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中化化肥凝练出“健康作物 丰沃大地”这八个字,作为品牌焕新的核心价值主张。“健康作物”意味着公司不仅关注作物的生长与丰产,更追求品质的优产,通过科技与养分的力量,以强健作物健康本身来焕发生机和活力。“丰沃大地”不仅指土地的肥沃,更象征着生态的丰盈、农人的丰收以及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为将“健康作物 丰沃大地”落到实处,中化化肥同步提出四大行动方向:一是科技引领,推动科技深入田间,以创新驱动农业变革,实现高效、智能耕作;二是健康作物,助力作物丰产优产,提升品质,为农民稳收优收提供坚实保障;三是绿色繁荣,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守护可延续的繁荣生态;四是丰食乐民,以实现人的幸福与满足为最终目标,愿农人喜悦、家庭温暖、社会安定。

北京金必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付荣军:

以丛枝菌根真菌解锁农业增产新潜力

       作为深耕生物领域33年的行业力量,金必来始终以技术迭代引领发展,15年前聚焦微生物代谢产物,10年前深耕丛枝菌根真菌,5年前又精准布局生物刺激剂、多肽与氨基酸领域。高壁垒的生物产品矩阵,成为公司快速成长的核心引擎。其中,丛枝菌根真菌(AMF)将是未来10年极具应用前景的关键技术。

       丛枝菌根真菌虽无法自主进行光合作用,需从植物体内获取碳水化合物,却以“共生共赢”的模式为植物生长赋能:它能高效帮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与水分,分泌植物激素调控生长发育,同时擅长转化陆地上难溶态的磷等养分,与植物构建起良性共生循环。

       作为单系球囊菌门真菌,丛枝菌根真菌的适配性与效能尤为突出:它可与70%~90%的陆地植物形成菌根共生体,其根外菌丝长度更是作物根系的60~100倍。凭借与宿主植物的“链接、示警、哺育”的关系,它不仅能促进植物矿质养分吸收,还可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与放射性核素,增强作物抗干旱、耐盐碱能力,助力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库形成,同时有效抵抗病虫害侵袭。目前,金必来已掌握这一核心技术的独立知识产权。

       在应用层面,金必来的丛枝菌根真菌技术已在全国多省落地,广泛应用于土豆、花生、棉花、小麦、大豆、玉米等主流作物,交出了一份份“看得见、摸得着”的增产答卷:让土豆亩增产1吨不再是空想,花生亩增收轻松突破千元,棉花每株更能多结一个桃,用硬核科技为农业提质增效注入强劲动力。

荷兰葆乐施公司中国区CEO陈建:

EMV双代谢协同,提质增产抗逆

       由葆乐施公司整合30年研发经验构建的EMV技术体系,依托多学科团队,实现了从欧洲原研到中国本土化应用的转化,形成了覆盖微生物制剂、有机肥料等领域的完整解决方案。

       EMV是一种融合酶、微生物与植物提取物的生物技术综合体,借助双代谢协同机制,可同时促进作物产量提高与品质提升。也就是说,EMV并非仅仅助力作物长高,而是能让作物既满足主要代谢需求(吃饱饭),又能增强次生代谢能力(穿上盔甲、变得更漂亮)。其核心活性成分包括菌根菌、芽孢杆菌、特种酶和木霉属微生物,这些成分与矿物元素配合,形成稳定的共生体系。该技术能够激活作物防御系统、改善根际微环境,有效应对干旱、盐碱及极端温度胁迫。其作用机理包含加速养分转化、动员土壤固定养分、维持代谢平衡3个维度,最终实现作物全周期的增效。

       EMV技术利用特异性酶(如磷酸酶、蛋白酶),加速氮、磷、钾等元素的转化,缩短作物吸收养分前的等待时间。其核心微生物成分(如丛枝菌根菌、芽孢杆菌)可释放土壤中难溶的磷、钾、钙、铁等元素,使更多养分能被植物利用。同时,通过扩展菌根网络、增加根毛与分枝,大幅扩大根际吸收面积;通过减少元素间的拮抗作用(如钙磷拮抗),保障微量元素(Fe、Zn、Mn、B)的稳定供应,确保作物吸收养分的均衡性。

       田间实践显示,使用EMV进行拌种,可使水稻千粒重提高8%、总产量增加23.3%,并显著提升出苗整齐度;在花生种植中,经EMV处理的植株叶色浓绿、抗旱性强,缺苗率明显降低;草莓试验表明,EMV能促进移栽后草莓苗的根系生长,增加根系分支、数量和长度。

烟台众德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巍翰:

构建海陆空立体施肥体系,实现耕层营养的精准供给

       众德集团自1998年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海藻肥领域的研发与创新。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多项核心专利技术,在海藻肥领域拥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并成功将高性价比的国产海藻肥推向市场,成为行业重要参与者。

       面对非生物胁迫导致作物平均减产30%以上的行业痛点,众德集团自2018年起开始探索生物技术解决方案。当年推出的双泰克功能型稳定性复合肥,创新性地在传统复合肥中添加进口抑制剂与生物激活剂,显著提升植物免疫力,实现促根抗逆的双重效果。这一突破性尝试为后续研发奠定了基础。经过多次配方优化,公司最终确定众德生物聚能包通用型配方,不仅应用于双泰克系列产品,还逐步扩展到其他功能型产品线。并且持续迭代,成功开发出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聚能包产品体系。2025年,公司正式将生物聚能包推向市场,开启商业化应用新阶段。

       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众德集团构建起海陆空立体施肥体系,实现耕层营养的精准供给。海藻肥系列产品作为“海”部营养核心,其根部营养解决方案包含蓝海半岛土壤调理剂和唤醒力量有机水溶肥,能有效改良土壤微环境;“陆”部基础营养则通过徳新缓释掺混肥和双泰克稳定性复合肥提供长效养分支持;“空”部叶面营养则以快马悬浮磷钾、快马悬浮320及快马悬浮钾镁等产品实现快速补肥。该体系通过多层次营养协同,显著提升作物生长效率。在玉米、花生、苹果等作物的示范应用中表现尤为突出。这一技术成果不仅体现了众德用好当地资源、用好生物智造的理念,更通过海陆空精准施肥模式,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营养管理方案。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华中耕地修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年介响:

生物肥企应在三方面发力

       土壤健康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大方向之一,其关键是土壤微生态环境的调理与改善。生物有机肥作为土壤有机质提升的绿色抓手,正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已有4,000余家有机肥企业,4,500余家微生物肥料企业(包括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菌剂等)。目前,在我国微生物肥料15,100个登记证中,生物有机肥登记证占27%,复合微生物肥料登记证占18%,菌剂登记证占55%。菌剂和生物有机肥在经济作物区域已经成为新型肥料中用量最大(占60%以上)、应用面积最广的品种。

       在巨大的市场机遇面前,生物肥企应从区域条件,即便捷、廉价的有机质来源;接力科研力量,即功能菌种的筛选与扩繁以及企业营销体系建设三方面发力。

       在科研力量的选择方面,大企业应加大科研院校的科研深度共享,实现人才与销售并举;中小企业应借用科研成果实现从产品差异化,到提高销售额,提高知名度,再到培养科研人才,实现销售与技能并举。要注意,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周期,不要迷恋新技术,也不能忽视新技术。同时,还要注重效率与效能。

       以华豪生物环保科技(江苏)有限公司为例,从大化工领域转向农资领域,公司通过与高校科研团队合作,派遣技术人员学习研究,便可快速实现技术转化。值得关注的是,华豪的土壤微生态改良剂溶磷实验效果能达到普通菌剂的4倍,展现了复合菌群(含六七种未标记菌种)的协同增效作用,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抑制土传病害作用。

       在企业营销体系建设方面,企业不仅要注重内外部系统建设,还应加强业务员的能力再造体系建设。与此同时,出差工具、调研工具、工作工具、渠道开发工具、产品讲解工具、农化讲解工具、穿透作物工具、微信值班工具等工具的应用对企业营销体系建设也十分重要。

关于作者: 大农化

立足农业 服务农民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