茚嗪氟草胺(indaziflam)是德国拜耳公司开发的三嗪类除草剂,其商品名包括Specticle、Alion、Becano及Esplanade 200SC等。该除草剂的化学名称为N-[(1R,2S)-2,3-二氢-2,6-二甲基-1H-茚-1-基]-6-[(1RS)-1-氟乙基]-1,3,5-三嗪-2,4-二胺,CAS登录号950782-86-2,结构式见图1。
图1 茚嗪氟草胺结构式
作为纤维素合成抑制剂,茚嗪氟草胺通过有效抑制植物细胞膜的生物合成,进而影响植物分生组织的正常生长,从而达到除草的目的。其独特的纤维素生物合成抑制机理、广泛的杀草谱、长效的杂草控制能力以及低用量的特点,使得茚嗪氟草胺在农业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茚嗪氟草胺通过土壤封闭和茎叶喷雾2种方式发挥除草作用,对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及莎草科杂草均有显著的防治效果。此外,它还能有效管理多种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杂草,进一步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
尽管目前茚嗪氟草胺在中国市场尚未取得登记,且面临着市场推广的挑战,但随着甘蔗、果树等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增长,以及2024年专利保护的到期,预计茚嗪氟草胺的市场需求将会逐步增加。
茚嗪氟草胺的合成主要有两大难点,分别为手性茚胺的合成和三嗪环的构建。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手性茚胺可以通过茚酮的还原胺化及后续拆分得到;或通过动态动力学拆分再进行亲核取代来获得。三嗪环可以通过异丙醇铝激活腈基并生成稳定的双胍基铝配合物,再与2-氟丙酸酯环化得到;或将茚胺、二氰二胺和N-甲基吡咯烷酮在氯苯中生成双胍中间体,再进行环化合成。其中,手性拆分法会丢弃不需要的立体异构体,造成原料浪费;而过量的异丙醇铝不仅会产生大量废弃物,且处理复杂、成本高昂。
基于此,本文以2,6-二甲基-1-茚酮(I)为起始原料,通过不对称氢化、光延反应和施陶丁格还原合成(1R,2S)-2,6-二甲基-1-氨基茚满(IV);再经亲核加成和环化反应得到茚嗪氟草胺(见图2)。同时,通过对反应投料量、溶剂、温度以及后处理方法的优化,缩短了反应时间,简化了反应操作,提升了产物纯度,适合大规模生产。
图2 茚嗪氟草胺的合成路线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主要试剂:(S,S)-N-(对甲苯磺酰)-1,2-二苯乙烷二胺(对异丙基苯)氯化钌(Ⅱ)(97%)、甲酸(98%)、三乙胺(99%)、叠氮磷酸二苯酯(98%)、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99%)、三苯基膦(98%)、二氰二胺(98%)、N-甲基吡咯烷酮(99%)、氯苯(99%)、2-氟丙酸乙酯(97%),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余试剂和溶剂均为工业级,未经进一步提纯直接使用。
主要仪器:AVANCE Ⅲ型500 M核磁共振波谱仪(德国Bruker公司);HP 1100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Agilent 126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SGW X-4型显微熔点仪(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2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1.2.1 (1S,2S)-2,6-二甲基-1-羟基茚满(Ⅱ)的合成
在500 mL四口烧瓶中加入2,6-二甲基-1-茚酮(Ⅰ)24 g(0.15 mol),降温至10℃后加入三乙胺45.5 g(0.45 mol)、N,N-二甲基甲酰胺3.6 g和(S,S)-N-(对甲苯磺酰)-1,2-二苯乙烷二胺(对异丙基苯)氯化钌0.2 g(0.0003 mol),缓慢滴加甲酸51 g(0.75 mol),升温至45℃保温反应2 d。HPLC检测原料反应完全,加入水100 g和甲苯100 g,升温至60℃搅拌30 min,趁热分液。甲苯相降温至0℃析晶,抽滤,得20 g白色固体,收率78.2%,纯度95.7%,>98% de,97% ee。ESI-MS(m/z):[M+H]+ 163.1。
1.2.2 (1R,2S)-2,6-二甲基-1-叠氮基茚满(Ⅲ)的合成
在500 mL四口烧瓶中加入(1S,2S)-2,6-二甲基-1-羟基茚满(Ⅱ)19 g(0.12 mol)和甲苯120 g,在0℃和氮气保护下依次滴加叠氮磷酸二苯酯38.7 g(0.14 mol)和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21.4 g(0.14 mol),0℃保温反应2 h,随后升至室温反应20 h。HPLC检测原料反应完全,减压蒸馏得18.6 g褐色液体,收率83.5%,纯度98.7%,97% de,96% ee。ESI-MS(m/z):[M+H]+ 188.1。
1.2.3 (1R,2S)-2,6-二甲基-1-氨基茚满盐酸盐(Ⅳ)的合成
在500 mL四口烧瓶中加入(1R,2S)-2,6-二甲基-1-叠氮基茚满(Ⅲ)18.6 g(0.1 mol)、三苯基膦28.8 g(0.11 mol)、水4.2 g(0.22 mol)和四氢呋喃180 g,升温至65℃回流反应8 h。HPLC检测原料反应完全,加入水100 g和二氯甲烷100 g搅拌30 min,萃取。有机相降温至0℃后通入氯化氢气体,抽滤,滤饼用二氯甲烷30 g洗涤,烘干,得16 g白色固体,收率76.2%,纯度99.3%,97% de,98% ee。(1R,2S)-2,6-二甲基-1-氨基茚满ESI-MS(m/z):[M+H]+ 162.1。
1.2.4 茚嗪氟草胺的合成
在500 mL四口烧瓶中加入(1R,2S)-2,6-二甲基-1-氨基茚满(Ⅳ)盐酸盐14 g(0.07 mol)、二氰二胺9.6 g(0.11 mol)、N-甲基吡咯烷酮39 g(0.39 mol)和氯苯120 g,130℃反应8 h。HPLC检测原料反应完全,减压蒸馏回收氯苯,直接进行下一步反应。
将上述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加入2-氟丙酸乙酯18.8 g(0.16 mol)、30%甲醇钠31.7 g(0.18 mol)和甲醇40 g,室温反应8 h。HPLC检测原料反应完全,加入水250 g,搅拌1 h,抽滤,用水洗涤滤饼,得18 g白色固体,收率83.5%,纯度97.3%,总收率41.5%(以2,6-二甲基-1-茚酮计)。熔点183.5℃[文献值(183±1)℃]。ESI-MS(m/z):[M+H]+ 302.1,质谱图见图3。1H NMR(500 MHz,DMSO-d6)δ:7.74(d,2H,J=8.8 Hz,NH2),7.50(d,1H,J=8.8 Hz,NH),7.06(d,1H,J=7.6 Hz,Ph-H),6.98~6.96(m,1H,Ph-H),6.89(d,1H,J=5.2 Hz,Ph-H),5.23~5.12(m,1H,CHF),5.11~5.08(m,1H,CH),2.98~2.94(m,1H,CHCH3),2.44~2.33(m,2H,CH2),2.23(s,3H,Ph-CH3),1.56~1.47(m,3H,CHF-CH3),1.15(d,3H,J=6.4 Hz,CH-CH3)。
图3 茚嗪氟草胺的质谱图
2 结果与讨论
2.1 (1S,2S)-2,6-二甲基-1-羟基茚满(Ⅱ)的合成优化
Lassaletta等利用钌基Noyori/Ikariya催化剂,在甲酸/三乙胺体系中实现了茚酮向(1S,2S)-茚醇的转化。然而,该方法存在显著缺陷,反应时间长达7~12 d,极大地限制了生产效率和工业化应用的可行性。为解决这一问题,优化了不对称转移氢化反应条件。首先,通过向反应体系中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使催化剂充分溶解,从而将反应时间缩短至120 h,收率74%(编号1)。随后,进一步探究了催化剂用量、甲酸与三乙胺的投料量以及反应温度对反应时间和收率的影响。由表1可知,当钌基Noyori/Ikariya催化剂、甲酸和三乙胺物质的量分别为茚酮(Ⅰ)的0.002、5、3倍,反应温度为45℃时,反应时间可缩短至48 h,收率最高为78%(编号7)。同时,对后处理操作也进行了优化,通过简单的萃取和重结晶即可得到(1S,2S)-茚醇(Ⅱ)中间体。
表1 不对称转移氢化反应条件优化
2.2 (1R,2S)-2,6-二甲基-1-叠氮基茚满(Ⅲ)的合成优化
(1R,2S)-叠氮基茚满(Ⅲ)中间体通过光延反应合成。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了反应溶剂、反应温度以及叠氮磷酸二苯酯(DPPA)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由表2可知:当反应溶剂为甲苯,反应温度为20℃,DPPA物质的量为(1S,2S)-茚醇(Ⅱ)的1.2倍时,收率最高为83%(编号3)。
表2 光延反应条件优化
2.3 (1R,2S)-2,6-二甲基-1-氨基茚满(Ⅳ)的合成优化
(1R,2S)-茚胺(Ⅳ)中间体通过施陶丁格还原反应合成。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了三苯基膦用量和反应温度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由表3可知:当三苯基膦物质的量为(1R,2S)-叠氮基茚满(Ⅲ)的1.1倍,反应温度为65℃时,收率最高为76%(编号2)。此外,还优化了反应的后处理操作,通过萃取和成盐的方法实现了(1R,2S)-茚胺中间体的纯化。
表3 施陶丁格还原反应条件优化
2.4 茚嗪氟草胺的合成优化
茚嗪氟草胺的三嗪环通过亲核加成和环化反应合成。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了2-氟丙酸乙酯和甲醇钠的用量以及反应温度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由表4可知:当2-氟丙酸甲酯和甲醇钠物质的量为(1R,2S)-茚胺(Ⅳ)的2倍和2.5倍,反应温度为20℃时,收率最高为84%(编号3)。
表4 环化反应条件优化
3 结论
本文以2,6-二甲基-1-茚酮为起始原料,经不对称氢化、光延反应、施陶丁格还原、亲核加成和环化5步反应,实现了除草剂茚嗪氟草胺的合成。通过对关键步骤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最终以41.3%的总收率(以2,6-二甲基-1-茚酮计)得到了茚嗪氟草胺,产品含量97.3%。此工艺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适合大规模生产,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