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水稻黑穗、“黑心米”怎么防治?
答:水稻抽穗后颖壳变褐、发黑的原因较多,例如:水稻抽穗扬花期遇风雨,幼嫩的颖壳因风刮等产生伤口而受腐生菌侵染;水稻受穗腐病(导致“黑心米”)、谷粒瘟、颖枯病等危害;灰飞虱在穗层刺吸汁液、分泌蜜露造成杂菌污染;水稻抽穗扬花期用药不当,如井冈霉素、毒死蜱等农药喷施浓度过大,造成颖壳受伤而变黑;受高温干旱等逆境影响,水稻部分颖花发育不良,发育不良的颖花壳色易变黑。如果是颖花发育不良等生理性原因或受药害等造成水稻颖壳变黑,不需要采取补救措施。如果是病菌侵染造成水稻颖壳变黑,且变黑颖壳的数量在扩大,影响水稻灌浆,可以考虑喷施吡唑醚菌酯、咪鲜胺、苯甲·丙环唑等药,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稻瘟病、颖枯病和腐生菌等的发生和危害,减轻产量损失。
水稻穗腐病近年发生范围不断扩展,尤其是灌浆期阴雨天气多的年份发生重。江苏省2024年发病面积77.4万亩,较2023年增加27.9万亩。江苏病原菌以多种镰刀菌为主,还有平脐蠕孢菌、新月弯孢菌和细交链孢菌等复合侵染,在水稻破口初期侵染穗部稻壳。由于病菌能够产生色素和毒素,导致谷粒产生畸形、变色和不实,染病米粒上有黑色坏死斑块(“黑心米”),并带有毒素,应将其剔除后再食用,病粒率高时最好不食用。
据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邓兴等人发表的《水稻穗腐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一文报道,水稻穗腐病的发病症状复杂多样,涉及从初期病变到严重感染多个阶段。发病初期,水稻穗部会出现小的灰绿色或淡褐色斑点。这些斑点通常不规则,直径在几毫米左右。随着病情发展,斑点会逐渐扩大,变为深褐色或黑色。扩展的斑点会相互融合,形成更大的病斑区域。发病中期,斑点继续扩展,从灰绿色转为灰白色、褐色或黑色。受感染的籽粒会变黑,表面出现黑色霉菌,发黑的籽粒失去光泽,可能伴有腐烂现象。在高湿环境下,病变部位会被白色、灰色或粉红色的霉菌覆盖。霉菌层覆盖在稻穗表面,形成明显的霉斑,进一步影响籽粒的发育和品质。发病后期,病害进一步发展,受感染的稻穗会完全枯死,呈现出干枯、萎蔫的状态。枯死的稻穗颜色变为深褐色或黑色,失去所有的生命活力。病变部位严重腐烂,触感柔软,容易脱落。腐烂部位可能释放出恶臭,这是由真菌分解植物组织产生的。受感染的籽粒发育不良,表现为瘪空、变形或完全不形成籽粒。瘪空的籽粒没有正常的重量和形态,严重影响稻米的产量和质量。
防治水稻穗腐病,可结合防治穗颈瘟,掌握在水稻破口初期(5%左右植株抽穗)用药预防,如阴雨天多、病害易流行,5~7天后(齐穗期)再用1次药防治,适用药有肟菌·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氯氟醚菌唑等。穗期阴雨天多、品种感病的重发年份,建议在水稻破口初期和齐穗期分别防治1次,并交替用药。
据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宝应湖分公司赵志等人发表的《几种药剂不同施药方法对水稻穗腐病的防控效果研究》一文报道,在破口期施药1次对穗腐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防治效果较差;在破口期和齐穗期各施药1次对水稻穗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两次用药期间(2019年8月26日至9月4日)雨日共3天,共降雨100.9毫米,试验品种为南粳9108。空白对照病情指数为2.17、理论产量为624.2公斤/亩,试验处理每亩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0克、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0克、35%氟环·嘧菌酯微囊悬浮剂50克、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80克、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50克、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克、30%三环唑悬浮剂80克、40%三环唑悬浮剂80克、24%井冈霉素A水剂60克,只在破口期用药1次,对水稻穗腐病的防效分别为45.74%、54.15%、44.01%、48.39%、45.85%、46.08%、45.85%、42.63%、43.20%;同时在齐穗期增加一次用药,对水稻穗腐病的防效分别为76.84%、83.17%、67.13%、77.17%、78.25%、77.56%、68.11%、66.93%、72.44%,分别比对照增产18.94%、25.12%、16.84%、19.82%、17.88%、21.93%、14.07%、14.07%、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