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略有回暖,国内外形势艰巨复杂,总体呈现波动走势,各地区和产业经济回暖分化。多数大宗商品价格呈波动向下,连带终端生产企业产品价格下调。多变局势对企业供应链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在成本价格和稳定供货中积极寻求契合点,提高了对生产企业备货供应和营运管理的新要求。
上半年,安徽广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信股份”)积极应对,变中求稳,一方面,依托产业链和配套设施齐全优势,紧抓成本管控,优化利润结构;合理利用自有氯碱、码头、热电、锅炉和高效管理等附加价值所带来的系统性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公司一贯坚持精耕细作,品质为先,广信自成立持续优化生产步骤,提升生产连续性,提高产品品质,凭借在业内多年良好口碑,持续保持优秀的市场竞争力。
2025年8月20日,广信股份发布了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90亿元,同比下降17.3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1亿元,同比下降14.9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89亿元,同比下降22.32%。
表1 2025年上半年广信股份主要会计数据(单位:元)
公司是国内较大的以光气为原料的农药原药及精细化工中间体生产企业,现已形成杀菌剂、除草剂和精细化工中间体三大类别10多个品种的产业架构,是国内少数具有较为完整农药生产体系的专业厂商之一。公司产品线较长,产品原料多自配套,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目前已围绕光气,打通了精细化工—农药—医药中间体产业链路,未来还将有计划进一步细化下游医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和新材料等业务布局。产业链路的完整,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公司现有装置的生产成本和保障产品质量,保证原料连续供应与生产;另一方面有利于公司布局新的产品,且布局出来的新产品与竞争对手相比具备显著成本优势。
公司现有20万吨对(邻)硝基氯化苯和3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为公司农药和医药中间体业务提供了很大助力,一方面,对(邻)硝基氯化苯板块产品向下延伸至对硝基苯酚、对氨基苯酚、3,4-二氯苯胺等,丰富了产品结构;另一方面,上述材料多为原有产品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的中间体产品,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保证供应稳定。此外,邻苯二胺可往下游持续布局医药、染料中间体等,为公司远期业绩体量的增长提供前提条件。未来,公司还将在合适时机继续布局酰氯系列产品和异氰酸酯系列产品,进一步发挥生产优势,持续打造光气化平台。
公司自设立以来,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立企之本,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途径,不断提高公司产品合成技术和工艺水平。公司先后获得“科技先导型企业”“安徽省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安徽最具投资价值成长型企业”“第二届安徽民营企业十大创新企业”和“安徽省自主创新品牌示范企业”、2020年广德市科创十强企业等多项称号。经过10余年的技术攻关及技术积累,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并逐步形成了多项产品合成及工艺技术,拥有光气合成技术、DAP/HAP杂质控制技术、硫氰化反应技术、敌草隆合成技术、氨基甲酸甲酯合成技术及异氰酸酯合成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公司在原药合成及工艺技术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合成反应上选用特殊催化剂,提升合成反应转化率,抑制反应副产物的产生,从而有效减少原药产品中的杂质含量;在工艺技术上,通过改进原料提纯工艺技术获得高纯度的原料,有助于从源头上保障下游产品品质。
公司始终坚持以光气在农药领域应用为业务核心,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形成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良性循环,适时顺应市场需求的发展。与中科大、安徽大学等多个“985”和“211”大学实现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已自主开发和掌握了多项产品的升级或拓展生产技术,如DAP/HAP杂质控制技术、硫氰化反应技术等,拥有多项专利,坚持不断优化现有产品品质,强调在产品生产技术的升级过程中掌握主动地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杀菌剂大宗品种多菌灵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甲基硫菌灵较大规模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少数几家自主掌握敌草隆合成技术的专业生产厂商之一。公司主要产品以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敌草隆、草甘膦为代表的杀菌剂、除草剂,均为国际大吨位用量的优良农药品种,广泛销往国内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美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日本、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农药使用大国和地区,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稳定的终端应用。
公司研制的高品质多菌灵重要指标优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标准,并突破了欧美等国苛刻的“绿色壁垒”,远销美国、欧盟等贸易壁垒最多的国家和地区。
经过长期市场积累,公司累积了丰富的研发、生产、管理及销售经验,已与众多国内外知名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如科迪华、富美实、曹达、潍坊润丰等,与上述优质客户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为公司业务的持续稳定增长奠定了重要基础。公司产品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市场影响力,“广信牌”分别被安徽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安徽名牌产品”和“安徽省著名商标”,2013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从而有效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和品牌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