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颗粒归仓。为深入贯彻落实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全力挖掘单产潜力,近期,包头市农牧局组织开展了全市粮油作物测产工作,示范田亩产增幅显著,大豆、油菜籽勇攀历史新高,玉米、马铃薯实现稳步增长,“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成效凸显,为全市粮食安全构筑了坚实保障。
一、科技赋能,精心耕耘育良田
年初伊始,市农牧局将“藏粮于技”作为核心驱动力,聚焦科技兴农,为增产描绘底色。一是构建协同体系,贯通创新链。深化“科研院所+推广单位+合作社+种植大户”协同模式,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深度融合,将研究写在大地上,让技术长在泥土里,为“藏粮于地”注入科技灵魂;二是推动技术落地,培育新农人。组织农技骨干深入田间,开展精准指导,累计培训200余户次,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油菜宽膜沟播等关键技术,化繁为简,成为农户口袋里的“种植宝典”,确保“藏粮于技”精准落地;三是集成示范应用,打造样板田。通过建立31个千亩方、21个百亩田核心示范区,让高产技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将样板田变为辐射地,带动全市农业生产水平提升,夯实了“测产验效”的预期基础。
二、组织保障,多方协作聚合力
为确保“测产验效”数据真实准确、过程科学规范,包头市构建了严密高效的组织保障体系。一是专家领衔,提供权威支撑。特邀华中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知名教授团队,联合包头市农科院、包头市统计局多家技术单位,组建30余人的顶尖测产专家组,为“测产验效”立起“定盘星”,确保“藏粮于技”成果得到科学衡量;二是多方联动,凝聚工作合力。抽调市、县两级50余名业务骨干,形成“专家设计、技术员操作、农户配合”的联动格局,保障了“藏粮于地”实况的精准捕捉;三是规范流程,恪守科学准绳。严格执行相关测产规程,统一标准、规范操作、强化质控,确保每一个数据都经得起推敲,让最终的“测产验效”结果真实可信,成为衡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成效的硬标准。
三、测产验收,技术引领丰景好
截至10月15日,包头市已组织测产8.1万亩,占秋粮总面积的2.5%,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成果进行了一次大阅兵。一是大豆“种子田”刷新纪录。九原区千亩大豆示范田凭借优质良种与精准栽培,亩产376公斤,一举刷新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单产纪录;二是油菜“机械田”创下新高。固阳县油菜示范区配套全程机械化,亩产211.9公斤,创造包头市旱地油菜最高产;三是玉米“智慧田”逆势突破。土右旗主产区依托“四良”融合,集成导航播种、水肥一体等技术,千亩方最高亩产达1033.6公斤,较常规增产112公斤,在遭遇自然灾害情况下仍实现产量突破;四是马铃薯“低碳田”减本增效。达茂旗示范田构建“测土配方+遥感滴灌”一体化模式,马铃薯亩产达5.65吨,化肥投入量显著减少,氮、磷、钾较农户对照田分别减少29.5%、73.6%、66.3%,亩均节本230元,实现增产节本双赢。
此次秋收测产,既对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开展了一次集中检阅,更为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下一步,包头市将以此“测产验效”成果为蓝本,全面推广高产经验,同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以科技之犁深耕希望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