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农业领域面临粮食安全、气候变化、资源约束等多重挑战,技术与创新对于应对这些挑战至关重要。作为一家兼具瑞士创新基因与中国发展动能的全球化农业科技企业,先正达集团不仅串联起中瑞两国的农业合作,更以“全球创新引入中国、中国成果赋能全球”的双向路径,成为推动全球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纽带。
今年是中瑞建交75周年,9月22~23日,先正达集团邀请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多家中国媒体驻欧洲机构负责人和记者走进瑞士巴塞尔总部、斯坦因研发中心和蒙泰生产基地,并与公司管理层和科学家深入交流,亲身体验和探索先正达集团的创新文化基因,见证先正达集团“从瑞士到中国,在中国为全球”的坚定承诺。
厚植创新文化,凝聚全球智慧
先正达集团首席财务官覃衡德向媒体介绍了先正达集团的创新实力以及整体运营状况。他强调,先正达集团立足中瑞合作,将瑞士的创新技术、精密研发与中国的农业规模、发展速度深度融合,形成了“1+1>2”的协同效应。既能将全球最好的技术带给中国农户,也能让中国的农业智慧造福世界。
创新基因根植于先正达集团的企业文化。目前,先正达集团业务覆盖全球90多个国家,在全球150个研发中心拥有6,500名科学家,每年投入近20亿美元研发资金,培育数千个种子新品种、探索超10万种新化合物。旗下业务单元构建起贯穿“研发-生产-服务”的全链条网络。先正达集团还立足“3B原则”来加速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更大突破(Bolder Discovery)、更多受益(Better Benefits)、更广范围(Bigger Scale),将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和技术带给全球农户。
作为推动农业生产自动化和数字化、农业人工智能应用的行业领军企业,先正达集团旗下的数字农业平台Cropwise®在全球已覆盖超过15亿亩农田,MAP智慧农业平台在中国的线上服务面积已超过1亿亩。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减少了对实验室和现场实验的依赖,帮助公司以更快的速度把新技术和新产品带给更多农户。
覃衡德表示,对创新的持续投资支撑着先正达集团的业绩表现和财务健康。2025年上半年,集团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实现24%的强劲增长。
加速将瑞士创新引入中国
先正达集团在农业创新领域扮演着重要的“桥梁”角色,连接着世界与中国,通过大力引进全球领先的技术和产品,提升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活动期间,媒体代表参观了先正达集团斯坦因研发中心和蒙泰工厂,从这里诞生的创新植保技术最终转化成各类制剂并交付给中国乃至全球农户。
据先正达集团全球植保研发负责人Camilla Corsi博士介绍,斯坦因研发中心是先正达集团全球植保技术的核心发源地,致力于发现和开发保护农作物的新型有效成分,提高作物产量和抗逆性。蒙泰工厂负责人Jan Russell告诉记者,该工厂是先正达在瑞士最大的生产基地,以其先进的化学合成能力和高质量生产标准及水准著称,在先正达的全球供应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99%的产品面向国际市场,每年有3万吨产品从这里运出。
先正达集团两大重磅原药成分——氟唑菌酰羟胺(ADEPIDYN®)和三氟吡啶胺(TYMIRIUM®)就诞生于此。两项技术引入中国后成功开发出“甜”系列、万粒佳®、克来傲®、潜粒®等多款本地制剂和种衣剂产品,对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新型大豆镰孢根腐病等顽疾防效显著。截至今年上半年,两项技术已累计推广2亿亩,助力粮食增产150亿斤,带动农户增收400亿元,同时累计减少1,000余吨农药用量,彰显了“减药增效”的绿色发展理念。
在生物制剂领域,先正达集团采集挪威海峡的泡叶藻并进行加工,其提取物会被运往先正达位于欧洲、亚洲、南美和北美的生产基地进行各类生物制剂产品的生产,再发往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地农场。目前,由挪威泡叶藻制成的生物制剂勐多孚®已覆盖中国1,200万亩农田。
积极以中国成果赋能全球
“桥梁”作用是双向的,先正达集团不仅将多款瑞士创新成果引入中国,还致力于加强中国本土的研发能力建设,将中国农业创新的“本土智慧”转化为“全球方案”。
1 植保研发新布局
今年2月,先正达集团宣布将在上海新建全球植保创新中心,该中心立足于植保领域前沿技术,将围绕新型化合物、生物制剂、土壤健康、水稻植保技术等相关领域开展创新研发,进一步推动和引领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拟于2028年投入运营,届时将会与先正达集团北京生物育种研发平台和杨凌育种技术中心协同发力,为世界各地农户提供原创性和突破性的创新成果。
2 创新生物育种技术
先正达集团北京创新中心通过原创单倍体耦合基因编辑技术(HI-Edit),将性状导入商业化品种时间从3.5年缩短至1.5年以内,加速全球种业创新进程。先正达集团还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Cas12a基因编辑工具研发,效率达到国际领先的Cas9水平。
3 水稻育种造福世界
中国是水稻大国,拥有先进的水稻育种水平。先正达集团中国研发团队在此基础上持续创新,培育出节水抗旱稻、耐盐碱水稻和超早熟稻等多款功能型水稻品种,既提高产量、增强抗逆性,又节约灌溉用水和减少甲烷排放。这些中国好稻种正通过先正达集团“One Rice”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合作,造福南亚、东南亚和非洲等多个地区。
4 盐碱地综合利用有良方
先正达集团中国科学家谢旗团队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发现作物主效耐碱基因AT1,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基于该基因,团队培育出耐盐碱高粱品种,并在宁夏大武口的盐碱地上开展种植,亩产可达600~700斤。当前,全球约有6.18亿公顷碱性盐碱地,如果其中20%的中低度盐碱地应用AT1基因技术,每年可新增2.5亿吨粮食,对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站在中瑞合作的新起点上
先正达集团将继续
强化“农业桥梁”作用
加速将更多全球创新技术引入中国
并推动中国智慧赋能全球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