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湖北省农机系统规范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惠农政策,加强重要农时农机科学调度,加快补齐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农机化发展短板,充分发挥农机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取得一定成效,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基础支撑。
一、抓好惠农政策落实,促机具升级。一是抓购机补贴。
调整优化购机补贴政策,对气力式、指夹式高性能播种机,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大型智能高端联合收获机、高端智控拖拉机等高端智能粮油机械实行优机优补,调整优化补贴分类分档,适当提高补贴比例至35%,激发农户购机积极性。推动高性能播种机加装北斗装置,提高机播作业质量,实现全苗、齐苗、壮苗,小麦、玉米增产5%左右。小麦、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目前,全省高性能精量播种机保有量1.1万台。截止目前,实施补贴资金7.54亿元,带动购机者投入资金32.07亿元,补贴机具15.2万台(套),受益农户超过11.3万户。其中,补贴拖拉机7590台,插秧机14540台。二是抓政策争取。积极争取国家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围绕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提升单产、大豆油料生产水平提升等关键领域,重点支持粮油作物精量播种、精准施肥、清洁能源、油菜割晒机等装备研发,在荆州、宜昌、荆门等地建立10个熟化基地,加快突破一批技术难题,努力补上农机领域突出短板。每年争取资金2000万元支持20个粮食主产县150余家经营主体开展机械化助力单产提升行动,鼓励家庭农场、合作社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升机械化水平,粮油单产普遍提升2%-3%。三是抓报废更新。将播(插)机械、老旧收割机及时纳入报废更新范围,鼓励农户购买使用高性能机械,提高播(插)质量,为单产提升奠定基础。目前,报废机具9.29万台,使用资金1.47亿元,惠及6.87万农户。
二、抓细先进技术推广,促单产提升。一是培育典型示范。利用中央财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补助资金,在30个粮食作物整建制推进县对农机深翻作业,小麦、玉米精量播种,水稻集中育秧、水稻机插秧、油菜分段收获等促进粮油单产提升的关键环节实施作业补贴,财政补助占服务价格的比例不超过30%,享受补贴面积原则不低于当年全县任务面积的10%,单季作物亩均补助总量不超过100元。二是推广先进技术。在黄冈市、咸宁市、宜昌市大力推广油菜分段收获技术,油菜籽机收损失降低10%以上。在荆州、荆门市推广水稻宽窄行高速插秧新模式,每亩密度比普通插秧机提高8000穗左右。在襄阳等地加快推广玉米宽行窄株增密、大豆免耕播种全程机械化、麦玉“吨半粮”等高产模式关键技术。三是加大培训力度。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头雁”培训等项目,培训高素质农机手4000余人次,重点培训水稻机插秧、侧深施肥、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油菜旋耕直播等技术,着力提高粮油作物机播(插)环节水平,实现节本增收。全省每年组织技术培训200场次,举办现场演示活动180场次。
三、抓实机收减损,促提质增效。一是开展大宣传。大力宣贯农机作业质量标准、机收减损技能、机收减损典型做法,不断增强“减损就是增产”意识,通过央视、湖北卫视官方网站等媒体宣传机收减损典型案例及信息150余条,累计发放技术手册、作业提示、视频等3万余份。二是开展大培训。组织农机专家、一线“土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分区域举办农机作业技能培训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机手开展操作技能培训,年培训机手、维修人员达10万余人次。组织10个技术指导队在“三夏”“三秋”重要农时季节分赴各地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督促各地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机收减损监测工作。三是开展大比武。动员全省水稻、小麦、油菜种植大县组织农机手开展机收减损技术大比武活动70余场次,持续提升机手操作水平,确保机具和农机手以最佳状态投入机收作业。力争全省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的平均机收损失率达到1%、1.7%、3.1%、3.8%,油菜平均机收损失率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锚定粮油生产目标任务,落细落实增产措施,全力抓好单产提升,为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贡献农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