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农业百科

酒泉市2025年小麦机收作业于8月下旬落下帷幕

  我市肃北县党城湾镇和玉门市昌马镇地处祁连山北麓,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海拔高、气候凉,是全市夏粮小麦收获最晚的地方,与金塔、瓜州等小麦机收最早的乡镇比较,迟整整1个月时间。进入8月下旬,随着肃北县党城湾镇和玉门市昌马镇小麦机收作业陆续结束,我市2025年度夏粮机械化收获作业圆满收官,落下了帷幕。
 
  今年全市小麦机收作业期间,市农机服务中心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通过科学组织调度、精准细化服务、部门协同发力,多措并举推动小麦收获作业以机械化生产为核心高质高效向前推进,为夺取粮食丰产丰收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技术支持。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完善服务网络市农机服务中心联合交通管理、气象、应急、石油石化等多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形成工作合力,制定小麦机收作业应急处置预案,统筹做好通行保障、用油保障、机具保障、安全保障等工作,为全市小麦机械化收获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小麦机收作业期间,全市共设立高速公路绿色通道13个,农机加油绿色通道14个,开通市、县两级农机热线电话8条,设立小麦机收接待服务站39个,确保了农机手遇到困难能迅速得到响应。6月份,酒泉市农机服务中心联合市交通管理部门及时处置一起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车辆超限事件,处理结果受到跨区作业人员的点赞好评,作为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运输“省地协同,警农联手”交通保障典型案例,在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推广。
 
  ‌       二是强化机具保障‌加大技能培训。今年小麦机械化收获期间,全市累计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1247台、秸秆还田机1270台、打捆机1945台,发放跨区作业证479张,检修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等各类机械3.36万台(套),完成35万亩小麦机收任务,小麦机械化收获率达99%以上,完成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6.71万亩、秸秆打捆面积27.83万亩。强化技能及安全培训,切实提升农机作业质量,筑牢农机安全屏障;先后组织县(市、区)通过举办"现场会""培训班"等形式,开展高素质农民无人机操作技能提升、机收减损作业技术等各类培训28(场)次,培训农机管理服务人员162人,技术人员202人,培训机手、修理人员3741人,为小麦机收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三是深挖减损潜力,护航节粮行动机收伊始在金塔县东坝镇举办了全市小麦机收开镰仪式暨大培训、大比武活动,通过示范引领,进一步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收"理念;在肃州区、玉门市组织开展小麦机收减损监测调查,进行主力机型验证对比,因地制宜推广适宜本区域的收获方式和高性能机具,力争将小麦机收损失率严格控制在1%以内。经测试,今年全市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为0.71%,较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远低于国家要求。同时,组织县(市、区)发放《机收减损技术手册》《三夏机收安全生产提示》等资料8600余份,通过悬挂横幅、微信推送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普及节约粮食及农机安全生产知识。
 
  四是科技赋能机收,推广‌智慧农业。今年夏粮收获期间,全市加速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智慧农业管理平台等数字经济技术融入农业农村领域,高质量推动小麦机收作业快速发展。肃州区组成无人机植保抗旱作业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连续作业,喷洒磷酸二氢钾等抗旱、病虫害防治药物,最大限度减少和防止制种玉米因旱情和病虫害导致减产的影响,有效保障制种玉米稳产增产。玉门市、瓜州县利用“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实现农机作业实时监控,大马力拖拉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等设备全部安装监测仪,作业数据同步上传至管理系统,确保耕深、播种、收获等关键指标精准可控,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生产实践表明,植保无人机高质高效进行抗旱植保飞防作业,单架无人机日作业量可达600亩,较传统喷防效率提升15倍,既节约成本又减少环境污染。智慧农业管理平台集精准监测、智能管理、数据应用于一体,让农业更智慧更高效。
 
  五是夯实装备配置,健全‌应急体系。全市按照“平急两用”原则,加快农机应急救灾减灾防灾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取得显著成效。今年夏粮收获期间,全市共有16台(套)烘干设备(移动式烘干机4台),日最大烘干能力可达3850吨,可应急调运农用水泵74台,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1台,建成38支应急作业服务队,落实维修应急服务车8辆、维修服务技术人员76人,随时应对极端天气条件和区域作业差异对粮食生产构成的双重挑战,为小麦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奠定了基础,保障了粮食安全。

关于作者: 大农化

立足农业 服务农民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